【概述】
名称:地黄
类别:清热药
拼音:DI HUANG
拉丁:Radix Rehmanniae
别名:生地、生地黄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栽培要点:适应性强,喜温和干燥的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忌积水;耐寒,宜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较厚的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种植。忌连作。用根茎繁殖为主,亦可种子繁殖。
产地:河南、河北、内蒙古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本草经集注》云:“今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本草图经》云:“以同州为上。”《本草纲目》云:“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本草从新》云:“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菊花心者佳。”当前主要为河南新乡地区的温县产量大,质量优。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性味归经:寒;甘、苦;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升津。鲜地黄: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咽喉肿痛。生地黄: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润后捣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
【来源】
来源: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科属:玄参科地黄属
形态描述: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长腺毛。根肉质。叶多基生,莲座状,柄长1~2厘米,叶片倒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3~10厘米,边缘齿钝或尖;茎生叶无或有而远比基生叶小。总状花序顶生,有时自茎基部生花;苞片下部的大,比花梗长,有时叶状,上部的小;花多少下垂;花萼简部坛状,萼齿5枚,反折,后面一枚略长;花冠紫红色,长约4厘米,中端略向下曲,上唇裂片反折,下唇3裂片伸直,长方形,顶端微凹,长0.8~1厘米;子房2室,花后渐变1室。蒴果卵形。
生态环境:生山坡及路边。分布于辽宁、华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朝鲜,日本也有。
【饮片】
名称:生地炭片
饮片性状:表面焦黑色。质轻松鼓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蜂窝状裂隙。有焦苦味。
炮制方法:取生地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发泡鼓起,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
====================
名称:地黄片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厚片。外皮棕黑色或棕灰色,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味甜,或微有酒气。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炮制作用:生地黄性寒,为清热凉血之品。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