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名称:鸭跖草 
 类别:清热药 拼音:YA ZHI CAO 拉丁:Herba Commelinae 别名: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鸭脚草、水竹子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全草长约60cm,黄绿色,老茎略呈方形,表面光滑,直径约2mm,节膨大,基部节上有须根。断面坚实,中部有髓。叶互生,多皱缩成团,质脆易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圆状披针形,黄绿色,长3~9cm,宽1~3cm,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叶脉平行。聚伞花序,总苞心状卵形,花多脱落,萼片膜质,花瓣蓝黑色。气微,味甘、淡。 栽培要点: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6~7月开花期采收全草。鲜用或阴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甘、苦;归肺、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温病发热,喉痹疮疡,水肿风热,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来源】 来源: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科属:鸭跖草科鸭跖草属 形态描述:一年生披散草本,仅叶鞘及茎上部被短毛。茎下部匍匐生根、长可达1米。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总苞片佛延苞状,有1.5~4厘米长的柄,与叶对生,心形,稍镰刀状弯曲,顶端短急尖,长近2厘米,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有花数朵,略伸出佛延苞;萼片膜质,长约5毫米,内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兰色,有长爪,长近1厘米,雄蕊6枚、3枚能生育而长,3枚退化雄蕊顶端成蝴蝶装,花丝无毛。蒴果椭圆形,长5~7毫米,2室,2瓣裂,有种子4枚;种子长2~3毫米,具不规则窝状。 生态环境:常见于湿地。分布于云南、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苏联,越南,朝鲜,日本也有。 【饮片】 称:鸭跖草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段状。黄绿色或黄白色。茎有纵棱,质柔软,断面中部有髓。叶多皱缩,破碎。气微,味淡。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炮制作用: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