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名称:山楂
类别:消食药
拼音:SHAN ZHA
拉丁:Fructus Crataegi
别名:鼠查子、山里红果、山里果子、映山红果、海红、酸查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栽培要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温;酸、甘;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证,胃脘账满,泻痢腹痛,淤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脾胃虚弱者慎服。生者不宜多食。
【来源】
来源: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
科属:蔷薇科山楂属
形态描述:落叶灌木,高达15米;常有细刺,刺长5~8毫米;小枝幼时有柔毛,后脱落。叶片宽倒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6厘米,宽1~4.5厘米,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锐重据齿,顶端常有3、少数5~7浅裂片,下面初有疏柔毛,后脱落;叶柄有翅,长约4~15毫米。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白色,直径约1.5厘米,红色或黄色,有宿存反折萼裂片,小核4~5,内面两侧平滑。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2000米山谷或山地灌丛中。分布在长江流域、河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日本也有。
==================
来源: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科属:蔷薇科山楂属
形态描述:落叶乔木,高达6米;小枝紫褐色,无毛或近无毛,有刺,有时无刺。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0厘米,宽4~7.5厘米,基部截形至宽楔形,有3~5羽状深裂片,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下面沿叶脉有疏柔毛;叶柄长2~6厘米,无毛。伞房花序有柔毛;花白色,直径约1.5厘米。梨果近球形,直径1~1.5厘米,深红色。
生态环境:生在海拔100~1500米的山坡林边或灌丛中。分布在东北、华北、江苏;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
==================
来源: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
科属:蔷薇科山楂属
形态描述:落叶乔木或大灌木,高达8米。树皮暗棕色,多分枝,枝条无刺或具稀刺。单叶互生;具托叶,托叶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2~4厘米;叶片阔卵形、三角卵形,长6~12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5~9羽状裂片,裂片有尖锐和不整齐的锯齿,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色较淡,两面脉上均被短柔毛。花10~12朵成伞房花序;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绿色,基部连合成环状,上部5齿裂;花冠白色或带淡红色,直径8~13毫米,花瓣5,离生,倒宽卵形,长和宽均为6厘米;雄蕊20,不等长;心皮5,子房下位,5室,各室具1胚珠,花柱5,柱头圆形。梨果球形或圆卵形,直径约2.5 厘米,深红色,具多数白色斑点,果之顶端有外曲的宿存花萼。种子5枚。花期5月。果期8~10月。
生态环境:生于河岸的沙土或干燥多沙石的山坡上。栽培于东北南部、华北以至江苏一带。
【饮片】
名称:南山楂
饮片性状:为类圆球形,表面呈灰红色或深红色,有细皱纹,一端有凹窝,另一端附有果柄痕迹。质坚核大,果肉薄。味酸,微甜。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
炮制作用:生用消食化瘀。
==================
名称:山楂炭
饮片性状: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炮制方法: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炮制作用:炒炭用,其性收涩,有止血止泻功效。
==================
名称:焦山楂
饮片性状: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
炮制方法:取净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炒焦用,增加苦味,能消食止泻。
==================
名称:炒山楂片
饮片性状:表面微黄色。
炮制方法:取净山楂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色泽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炒用,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能消食化积。
==================
名称:山楂片
饮片性状:呈类圆形片状。表面卷曲皱缩,中间有浅黄色果核,多脱落。外皮深红色,微有光泽,布满灰白色小斑点。气清香,味酸微甜。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切片,干燥。
炮制作用:生用消食化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