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医学网  
杏林医学网

黄褐斑中医诊疗技术


作者:[佚名] - 发布:2010-7-2 13:39:33 - 类型:整理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黄褐斑是以面部出现黄褐色色素性斑片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又有因肝病而起者,故俗称“肝斑”,亦称“面尘”。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本病多发于妊娠期及中年妇女,或因肝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病而发生,口服避孕药也可发生。其发病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而日光曝晒、精神创伤或劣质化妆品亦可诱发本病。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生理性反应:开始于妊娠中期,故亦名“妊娠斑”,分娩后逐渐消退。可能因黄体酮和雌激素增多所致。

  (2)症状性:可见于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慢性肝功能不全、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慢性酒精中毒、结核病、癌瘤等病患者。

  (3)药物因素:口服避孕药(约有20%服药者发生),长期服用氯丙嗪、苯妥英钠。

  (4)其他因素:日光、热刺激、化妆品、外用药物等,亦有找不出可疑诱因者。

  2.中医病因病机

  (1)脾虚湿蕴:脾虚失健,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两亏,肌肤失于荣养,湿热熏蒸而成。

  (2)肝肾不足:肝肾同源,肾水不足,不能制火,虚热内蕴,郁结不散,阻于皮肤所致。

  (3)肝郁气滞: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灼津,津液亏虚,不能养肤而致。

  二、辨证分型

  (1)脾虚湿蕴证:面部色斑苍暗不泽,脘腹胀满,神疲乏力,四肢困重,便秘溲赤;舌淡苔薄,脉濡数。

  (2)肝肾不足证:面部色斑,斑色黄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经行紊乱;舌红苔薄,脉弦细。

  (3)肝郁气滞证:面部色斑,时深时淡,每随经临而加重;伴性情急躁,心烦不舒,喜叹息;舌红,苔薄,脉弦。

  (4)气滞血瘀证: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

  三、中医治疗

  1.脾虚湿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益气。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主要药物: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黄柏、黄芩、茯苓、泽泻、生薏米、六一散。

  伴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当归、益母草。

  2.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阴补肾,调和气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主要药物: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枸杞子、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丹参、益母草、淫羊藿等。

  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失眠多梦者,加生牡蛎、珍珠母;褐斑日久色深者,加丹参、白僵蚕。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药物:柴胡、当归、白芍、栀子、郁金、香附、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女贞子、菟丝子等。

  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香附;斑色深褐而面色晦暗者,加益母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消斑。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药物: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胸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痛经者,加香附、乌药、益母草;病程长者,加白僵蚕、白芷。

  四、经验方

  1.退斑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12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白僵蚕9克,白术9克,白芷9克,白鲜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或为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祛斑美容方

  [药物组成]黄芪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白芷10克,桃仁(打)10克,郁金10克,丝瓜络10克,三七粉(冲服)2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血,散瘀消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五、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常用穴;太溪、三阴交。备用穴:肾俞、阴陵泉。

  每次选取2~3穴,用补法,每日一次,连续一周为一疗程。主治肾水不足型。

  2.耳针法

  取穴:神门、子宫、肾、肝、脾、内分泌、皮质下,配大肠、胃、卵巢、心、胆。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辨证选用,常规贴压法,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3.贴敷法

  白附子、白芷、滑石各25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温开水和匀,先早晚洗面,然后用药粉糊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

  注意事项:药物有过敏现象时停药即可;外擦时用力要适当,不可太过,以免损伤皮肤。

  六、预防护理

  (1)避免日光曝晒。

  (2)多食含维生素、矿物质食物。少食油腻、辛辣之品。

  (3)保持心情开朗乐观,忌动怒、忧郁等。
本文链接:http://www.liuxiuru.com/document/zhongyi/2010/1026.shtml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责任编辑:liuxiuru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中药治愈手足口病验案
·下一篇:慢性咽炎诊疗技术
 文章评分
  • current rating
-5 -4 -3 -2 -1 0 +1 +2 +3 +4 +5
 栏目浏览最多 更多>> 
·当归配杏仁 肺病常用对药(1)
·重用板蓝根治带状疱疹
·五味子配山豆根
·慎用附子小议
·土鳖虫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 1
·活用天麻钩藤饮治眩晕
·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五)
·尿频病在太阳太阴 冯世纶临证实录(八)
·标本兼治黑眼圈
·健脾和胃法缓解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栏目最新文章 更多>> 
·慎用附子小议
·再谈附子用量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年老经漏案
·活用天麻钩藤饮治眩晕
·朱良春指导救治心肺衰竭案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8):长期服 缓起效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贮存好 防霉变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6):详医嘱 服法当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5):开路药 调胃肠
 站点最新文章 更多>> 
·[综合信息]如何实现医院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
·[综合信息]为中医院培养管理过硬的“当家人”
·[医学要闻]安徽查处多家违法染色增重中药饮…
·[医学要闻]我国多部门联合加强含麻黄碱类复…
·[医学要闻]推动医改,个人医保缴纳比例或提高
·[医学要闻]大脑代谢与生物钟紧密相连
·[医学要闻]2012ESC新发布的心肌梗死新定义
·[政策法规]索赔逾3万医患不得自行解决 沪发…
·[医学要闻]上海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列入研…
·[医学要闻]Stroke:肺功能下降与SAH风险增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