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名称:乌梢蛇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WU SHAO SHE
拉丁:Zaocys
别名:乌蛇、黑花蛇、青蛇、乌风蛇、黑乌梢、黄风蛇
药用部位:除内脏的全体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人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全国
采收加工: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甘;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血虚生风者慎服。
【来源】
来源: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科属:游蛇科乌梢蛇属
形态描述: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黄色或黄褐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
生态环境: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以蛙类、鱼类为食。无毒。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
【饮片】
名称:酒乌梢蛇
饮片性状:为段状。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炮制方法:取净乌梢蛇段,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乌梢蛇100kg,用黄酒20kg。
炮制作用:经酒制后能增加祛风痛络作用。
=======================
名称:炙乌梢蛇肉
饮片性状:为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气腥。略有酒气。
炮制方法: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每乌梢蛇100kg,用黄酒20kg。
炮制作用:经酒制后能增加祛风痛络作用。
=======================
名称:乌梢蛇
饮片性状:为段状。表面黑和色或绿黑色,脊部高耸成屋脊状。断面黄白色或淡棕色。质坚韧。气腥,味淡。
炮制方法:净制 去头及鳞片,切段。
炮制作用:生品以祛风止痒、解茎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