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名称:土鳖虫
类别:活血化瘀药
拼音:TU BIE CHONG
拉丁:Eupolyphaga Seu Steleophaga
别名:地鳖、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
药用部位:雌体的全体
药材性状: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栽培要点:
产地:湖南、湖北、江苏
采收加工:夏季捕捉。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咸;归肝经;小毒
功能主治: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瘴瘕痞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1~1.5g;或或浸酒饮。外用:适量,煎汤含漱、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禁忌:年老体弱及月经期慎服,孕妇禁服。
【来源】
来源: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
科属:鳖蠊科地鳖属
形态描述:雌虫体宽卵圆形,较地鳖宽。虫体表面暗黑色,无光泽,不如地鳖光亮。体背较地鳖扁。前胸背板前缘及身体周围具红褐色或黄褐色边缘。体背面有密集的小颗粒状突起,无翅。雄虫有翅,体灰黑色,除前胸背板前缘有明显的淡色宽边外,身体其他部分无斑纹。
生态环境:多生活于厨房、灶角及阴湿处。分布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及湖南等地。
===================
来源: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
科属:鳖蠊科地鳖属
形态描述: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3厘米,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头小,向腹面弯曲。口器咀嚼式,大颚坚硬。复眼发达,肾脏形;单眼2个。触角丝状,长而多节。前胸扩大如盾状,前狭后阔,盖于头上。雄虫前胸呈波状纹,有缺刻,具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不用时摺成扇状。足3对,发育相等,具细毛,生刺颇多,基部扩大,盖及胸腹面及腹基部分,跗节5,具2爪。腹部第1腹节极短,其腹板不发达,第8、9两腹节之背板缩短,尾须1对。雄虫第9腹板有腹刺1对;雌虫第8、9两腹板缩藏于第7腹板的里面。生殖器不突出。
生态环境: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显处。昼伏夜出,觅食腐殖质及淀粉等物。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饮片】
名称:冀地鳖
饮片性状:长2.2~3.7厘米,宽1.4~2.5厘米。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沸水洗净,干燥即得。
炮制作用:生品用有小毒。
===================
名称:地鳖
饮片性状:为扁平卵形,长1.3~3厘米,宽1.2~2.4厘米。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沸水洗净,干燥即得。
炮制作用:生品用有小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