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医学网
首 页
|
医学动态
|
医学文档
|
医学书籍
|
医学视频
|
中药材
|
中药方剂
|
养生保健
|
·中医文档
|
西医文档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学文档
>
中医文档
> 寒温治法产生溯源
寒温治法产生溯源
作者:张英栋 - 发布:2010-6-23 13:47:37 - 类型:整理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明代医家王安道在其《医经溯洄集》中有一段话“伤寒……发于天令寒冷之时……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发于天令暄热之时……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这段话是说天令“寒冷”和“暄热”的气候,对于“辛甘温之剂”和“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之说认为地域、人群行为习惯等,对选择治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笔者认为,气候、地域、生活习性、疾病、治法的关系可以简单描述为:天、地、人的客观条件决定疾病,按疾病选择治法。这样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时下的天、地、人,为临床寒温治法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下面从历史气候和地域特点对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产生的背景作一探讨。
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我国中原地区气候一直温暖,到了东汉末年,气候却急剧变冷,一年中寒冷时期超过半年。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祯考察后得出当时“有几次冬季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人民”的结论。气候寒冷的结果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曹植语)。公元161~219年短短58年间,疫病发生高达12次,间隔不足5年。张仲景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河南南阳,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便是寒疫流行导致死者甚众的真实记录。当时的寒疫不仅在中国流行,外国学者详尽考证了这场灾难由亚洲向欧洲传播的过程。由于这场瘟疫,当时欧洲最强盛的东罗马帝国承受着日死亡人数8000以上的灾难,罗马城短时间内变得荒芜。
国内有学者认为东汉末年建安大疫是寒性流感,这场瘟疫有两个特点:一为时间长,范围广泛,死亡率高;二为以寒为基本特征。面对“伤寒”的大规模流行,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伤寒杂病论》,可知辛温治法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时势使然”。
东汉寒疫盛行,催生了伤寒学说,而明清的温疫流行,是诞生温病学说的温床。
据统计,明代1368~1644年间发生瘟疫53起,平均每5.3年1次;清代1644~1911年间竟发生109起,平均2.5年1次。明末医家吴又可在其《温疫论·自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有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疫情与明清以前相比,突出的特点有四:一是疫情暴发更加频繁,不过由于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反而大幅度下降;二是大规模者增多,其中大部分疫情的波及范围甚广;三是以温性者为多;四是疾病传染、流行的中心地带由汉代的中原为中心转移到江浙一带。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在对伤寒学说继承的前提下,温病学说应运而生。
伤寒学说诞生于东汉末年气候寒冷时期的中原地带;温病学说诞生于明末清初气候相对温和的江浙等东南热带地区。二者在认识外感疾病的临床基础,治疗思路,方剂的创立、运用上却迥然不同。其发生、发展都是各自历史时期特定的天、地、人的客观选择。
寒温学说争鸣的焦点在于外感病发汗的方法。伤寒学派大家刘渡舟教授认为:“在发汗解表法的认识上,存在学术上的先入为主,即学伤寒者,惯用辛温解表;而学温病者,则动手便用辛凉发汗。这种学术上的先入为主导致了发汗解表法运用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在寒温两派争鸣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弊端。”所以,刘渡舟强调“一定要从历史上寻找原因。”对选择寒温治法客观条件的探讨,可以将辛温、辛凉方法的创立和使用还原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为当今临床规范化、客观化选择寒温治法提供思路。
本文链接:
http://www.liuxiuru.com/document/zhongyi/2010/923.shtml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责任编辑:liuxiuru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
返回列表
】
相关文章
·[
中医文档
]
产后痹的中医治法
(2010-09-05)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金匮要略》风湿病辨治特色
文章评分
current rating
-5
-4
-3
-2
-1
0
+1
+2
+3
+4
+5
栏目浏览最多
更多>>
·
当归配杏仁 肺病常用对药(1)
·
重用板蓝根治带状疱疹
·
五味子配山豆根
·
慎用附子小议
·
土鳖虫 《伤寒杂病论》中的虫类药 1
·
活用天麻钩藤饮治眩晕
·
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五)
·
尿频病在太阳太阴 冯世纶临证实录(八)
·
标本兼治黑眼圈
·
健脾和胃法缓解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栏目最新文章
更多>>
·
慎用附子小议
·
再谈附子用量
·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
年老经漏案
·
活用天麻钩藤饮治眩晕
·
朱良春指导救治心肺衰竭案
·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8):长期服 缓起效
·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贮存好 防霉变
·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6):详医嘱 服法当
·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5):开路药 调胃肠
站点最新文章
更多>>
·[
综合信息
]
如何实现医院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
·[
综合信息
]
为中医院培养管理过硬的“当家人”
·[
医学要闻
]
安徽查处多家违法染色增重中药饮…
·[
医学要闻
]
我国多部门联合加强含麻黄碱类复…
·[
医学要闻
]
推动医改,个人医保缴纳比例或提高
·[
医学要闻
]
大脑代谢与生物钟紧密相连
·[
医学要闻
]
2012ESC新发布的心肌梗死新定义
·[
政策法规
]
索赔逾3万医患不得自行解决 沪发…
·[
医学要闻
]
上海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列入研…
·[
医学要闻
]
Stroke:肺功能下降与SAH风险增高相关
文章搜索
搜索:
本站
全网
文章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支付方式
|
相关法律
|
业务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6 ,
京ICP备09078669号-11